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,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不少年輕人背著的包包上,掛著各式各樣的小玩偶、徽章或配飾。這些被統稱為“包掛”的小物件,既是自我表達的符號,也是情緒價值的載體。

回溯過往,也能找到類似的外掛情緒單品,比如香囊。屈原“扈江離與辟芷兮,紉秋蘭以為佩”,就是一種“聞香識知音”的表現。不同形式的香囊還承載著多樣寓意,比如虎形為了鎮邪、葫蘆象征福祿、桃形寓意長壽、蓮花寄托純潔等等。“包掛”讓消費不再是冰冷的交易,而是充滿溫度的情感聯結。
當情緒價值逐漸重塑消費市場格局,小小的“包掛”所蘊含的市場潛力以及對各方的啟迪,值得深入探尋。
企業可以錨定情緒,打造消費閉環。“包掛熱”的興起,離不開企業對情緒價值的精準捕捉。企業應當跳出“裝飾單品”的傳統定位,將情感符號融入產品設計,再借社交營銷放大傳播,構建起從產品到消費的完整閉環。泡泡瑪特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Molly宮廷瑞獸系列包掛便是典型,其官網數據顯示,該系列將麒麟、鳳凰等傳統瑞獸與萌系形象結合,預售訂單超10萬份;名創優品與三麗鷗的聯名毛絨包掛,借助Hello Kitty等經典形象圈粉,再通過抖音直播展示搭配細節,單場直播觀看人次超300萬,直接推動產品成為熱銷爆款,為企業打開了情緒消費賽道的增長空間。

消費者應當平衡需求,理性擁抱情緒。消費者對包掛的青睞,本質是通過具象物品實現情緒宣泄與自我表達,但需在情感需求與理性消費間找到平衡。包掛成為許多人緩解壓力的“小確幸”,比如選擇印有關懷文字的款式,可以借微小儀式感調節心情;購買旅行目的地的文創包掛,則是用實物留存記憶。然而,也有部分消費者陷入“符號消費”誤區,泡泡瑪特某款原價99元的LABUBU包掛,二級市場溢價至120-240元仍有人追捧,熱度過去后閑置角落,既浪費資金,也背離了情感消費的初衷。因此,應當平衡個人需求與經濟能力,讓包掛真正服務于生活,而非成為負擔。
社會應當規范引導,助力健康發展。“包掛熱”不僅要有商業熱度,更要有文化深度,從而推動產業向良性方向發展。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排查力度,打擊虛假宣傳、價格虛高等行為,維護市場秩序。各地消協也應積極發聲,倡導理性消費行為,如黑龍江省消費者協會針對盲盒類包掛的炒作亂象發布提示,提醒消費者警惕過度消費。在文化創意方面,應將傳統元素與包掛設計相融合,讓文化底蘊為流行商品添彩,如蘇州禎彩堂工藝社推出“江南水鄉”系列包掛,用緙絲工藝呈現園林、流水元素,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售,銷售額超500萬元,既讓非遺走進日常,也提升了包掛的文化附加值。

“包掛熱”的背后,是情緒消費時代多方協同的縮影。未來,隨著消費需求持續升級,社會各方應協同發力,才能讓包掛這類情緒消費品,既延續熱度,又真正成為滋養生活的“小確幸”,為消費市場注入持久活力。(葉韻)(圖片源自網絡)